从贵人卡到千家店,重构美业逻辑,莎蔓莉莎用20年打造行业标杆
20年时间,从一张贵人卡开始,到覆盖88座城市、拥有上千家门店的行业标杆,莎蔓莉莎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成长之路。这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,而是对美容业底层逻辑的重构,是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共生的长期实践。
一、破局:一张贵人卡突破行业惯性
2004年的美容业,要先投入大量资金租门店、搞装修才能开业,没有实体店就不能营业。对于刚创立莎蔓莉莎的庄玲来说,这种模式并不适合。
于是,莎蔓莉莎贵人卡应运而生。
莎蔓莉莎通过“定制化美容方案+会员专属服务”锁定目标客户。客户购买贵人卡之后,可以免费享受皮肤检测。而莎蔓莉莎的技师们则根据肤质、作息甚至情绪状态,设计专属护理计划。
先懂客户,再做服务,这样的商业逻辑,与当时千人一方的流水线服务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莎蔓莉莎就实现了百万业绩。当时的初创品牌,首年平均营业收入大概是10-20万,莎蔓莉莎的百万业绩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-10倍!
获得第一桶金之后,庄玲并没有马上开设第二家门店。她竟然将这笔钱全部捐赠给了济南女童教育项目,被不务正业。
但庄玲另有想法,她认为:美丽不该只停留在皮肤表面,让更多女性有机会成长,才是更长久的美丽。
20年后回头看,贵人卡的成功,是因为莎蔓莉莎抓住了客户的潜在需求与多元化诉求。莎蔓莉莎用今天流行的轻资产模式降低了创业的门槛,又用定制化服务建立了长期信任,还用公益行动传递了品牌的温度,提高了美誉度。而这,也正好奏响了美容业从粗放扩张转向精益运营的前奏。
二、立标:从规模扩张到行业规则制定
在商业版图扩张的路上,很多品牌不是为了开店数量而牺牲服务质量,就是为了短期收益而放弃长期投入。但庄玲并没有走上歧途,始终坚持“既要有速度,更要有标准”的理念。
2005年,莎蔓莉莎开设了100家门店。这样的扩张速度,在当时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。
但庄玲很清醒,在门店扩张的同时,也推出了30分钟应急服务响应机制。简单来说:如果客户在护理中遇到任何问题,30分钟内必有区域经理对接解决。客户如果临时更改预约的时间,门店也会进行协调,不让客户跑空趟。
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增加成本,但庄玲却认为:服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,不是回避问题。
两年之后,莎蔓莉莎的门店数量突破500家,成了行业内的佼佼者。此时,庄玲做了一个非常超前的决策:从以色列引进飞顿激光美容设备。此时,国内同行们还停留在“手工按摩+基础护肤品”的阶段。
有了这些设备,莎蔓莉莎就有了核心竞争力。为此,庄玲又着手建立技师培训学院,要求所有操作飞顿设备的技师,都要经过3个月理论学习和3个月实操考核,持证才能上岗。18年来,这个学院为行业输送了3万名持证技师,间接推动了美容行业从经验型发展转向科技型服务。
2017年,莎蔓莉莎品牌形象大片登陆央视多套节目。在广告中,莎蔓莉莎没有进行夸张的宣传,只有走心的介绍与展示,一举打破了“美容=忽悠”的社会偏见。
从30分钟应急响应到引入高科技设备,再到登陆央视,莎蔓莉莎一直都在建立行业新标准,也逐步成了享誉全国的行业标杆。
三、守心:公益不是附加项,而是品牌的底层逻辑
做公益常常被看作是攻关营销的手段,但莎蔓莉莎却将公益做成了长期实践。
2008年汶川地震,莎蔓莉莎第一时间捐款捐物,组织技师为灾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肩颈护理。
2020年疫情期间,莎蔓莉莎不仅捐赠口罩、防护服等防疫物资,还为一线医护人员定制术后修复套餐。
2022年,湘西脐橙因疫情滞销,莎蔓莉莎一口气购买了10万斤脐橙,加工成脐橙精华面膜,作为客户的伴手礼。
莎蔓莉莎还长期资助特困女大学生,提供学费和实习机会。很多大学生毕业后进入莎蔓莉莎工作,实现了从资助到奉献的闭环。
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,莎蔓莉莎将公益做成了日常行动,而不像某些同行一样,停留在偶尔的善举层面。
尾声:下一个20年,还需要莎蔓莉莎式的坚守
如今,美容业早已不是开个门店就能赚钱的时代。今天的消费者,比他们的上一代人更为理性,市场竞争也更激烈,不仅仅是产品与服务的竞争,更是文化与创新的竞争。
莎蔓莉莎式的坚守依然在持续。
2024年,莎蔓莉莎引入意大利QMD皮肤检测系统,实现“AI+人工”双精准护理。同时,莎蔓莉莎空中商城也实现了升级,客户能在线预约护理、查询皮肤报告,让服务更便捷。
下一个20年该如何走,莎蔓莉莎早已绘就蓝图。